随着夏季的到来,哈尔滨的街头大排档越发火爆起来,随处可见食客们一边撸串、吃烤肉,一边大口地喝啤酒。但在人们享受生活、大快朵颐的时候,却很少考虑到自己的身体是否能"吃得消"?
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最新调查显示,本市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达17.23%,以城区人口553万计算,至少有95万市民为高尿酸人群,这部分人最该关心和重视的是怎样吃才更健康?专家指出,远离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关键在于低嘌呤膳食。
据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洪志教授介绍,本埠城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于部分沿海地区,主要集中在中青年群体。分析其中原因,潘洪志指出,哈尔滨地处东北内陆地区,虽不像沿海居民一样大量食用海鲜,但是在严寒气候下养成了经常饮酒的习惯,且喜欢食用高嘌呤、高热量、高蛋白的肉类食物,并且缺乏足够的运动,导致本地特别是男性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较高。
这就提示,对肥胖、脂肪肝和甘油三酯异常的人来说,如果高尿酸血症得不到有效控制,就极有可能发展成痛风甚至肾衰竭。那么,高尿酸血症又是怎么来的?潘洪志解释说,嘌呤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是尿酸,正常人体血尿酸水平为200~410微摩尔/升,当男性血尿酸浓度高于420微摩尔/升、女性高于360微摩尔/升时,则被称为高尿酸血症。当尿酸在身体里沉积到一定数量时,便有可能引起痛风。而高嘌呤饮食能增加体内嘌呤的摄入,促使血尿酸水平升高,进而诱发并加重病情。
由于高嘌呤食物中肉类占绝大多数,单单从饮食上限制动物性蛋白质的摄入,会严重影响人体的营养平衡,并非长久之计。如何解决既吃肉又能降低嘌呤的问题呢?潘洪志及其科研团队为此做了一项对比实验:他们将猪肉、牛肉、鸡肉样品分别以水煮、清蒸、煎炒、油炸4种烹饪方法处理,比较1、3、5、10分钟烹饪时间下食物嘌呤含量的变化。检测发现,水煮后肉中嘌呤含量降低最明显,最佳水煮时间为3分钟,此时猪肉、牛肉中嘌呤含量降低50%,鸡肉中嘌呤含量降低30%,3分钟后变化趋于平缓;结合口感,最佳清蒸时间为10分钟;油煎最好不要超过2分钟,因为2分钟后嘌呤含量不降反升,4分钟达到峰值;最佳油炸时间应在3~4分钟内。
总结起来,降低肉类中嘌呤含量的最佳烹饪方式为水煮,最有效的依次为煮>蒸>炸>煎。这其中,水煮和清蒸随时间延长嘌呤含量表现为整体下降趋势,而煎炒和油炸,则先降后升,呈V或W曲线变化。在这里,潘洪志给读者朋友3点建议,一是肉类食材在烹饪前,先用开水焯1~2分钟,以有效溶出嘌呤类物质;二是将一天的肉分成三餐吃,别一顿都吃掉;三是水煮的肉汤最好不要喝。